<pre id="t1rtp"><b id="t1rtp"><ol id="t1rtp"></ol></b></pre>

    <pre id="t1rtp"><strike id="t1rtp"></strike></pre>

    <noframes id="t1rtp"><pre id="t1rtp"></pre>
    <track id="t1rtp"><strike id="t1rtp"></strike></track>
    <pre id="t1rtp"></pre>
    <noframes id="t1rtp"><pre id="t1rtp"><strike id="t1rtp"></strike></pre>

      首頁 > 正文

      在新聞之外找靈感|中國新聞獎秘笈

      2022-12-09 09:47 | 來源: 中國記協網
      【字號: 打印  
      Video PlayerClose

        編者按:“紀律紅線”是“把權力關進籠子里”的重要保障。十年前,中央八項規定出臺,吹響了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響亮號角,掀開了全面從嚴治黨、推進自我革命的大幕,相關新聞報道也受到社會廣泛關注。那么,如何做好這類題材的報道呢?今天,中國記協網編輯部推出第31屆中國新聞獎文字評論二等獎作品《莫以紀律紅線為怠政懶政找借口》背后的創作故事,與大家分享寶雞日報社記者的實踐與思考。

        掃碼查看獲獎作品

        評論《莫以紀律紅線為怠政懶政找借口》刊發于2020年12月18日的《寶雞日報》,線索是在一次偶然的采訪中捕捉到的,并經歷了很長時間的醞釀思考。

        一次采訪衍生出來的選題

        2020年8月下旬,寶雞市委書記給報社布置了一篇“命題作文”,要求對寶雞市一項事關城市發展的重大工程——蟠高快線,進行重點報道。社領導把這個任務交給了經濟??浚ìF在名為產經新聞部),我是部主任,認為事情重大,理當自己上手。沒想到,市委書記這么重視的工程,在采訪過程中卻極不順利。有的部門認為省廳的批文還沒下來,不敢提前表態;有的單位認為項目資金到位太少,不愿繼續推進工程建設。于是,接受采訪扭扭捏捏、遮遮掩掩。

        雖然采訪任務最終得以完成,但采訪過程中的諸多奇怪現象卻令我久久不能釋懷。

        我將此事放在部內與記者討論,沒想到大家均有同感。都說以前各級領導見了記者笑臉迎、如今見了記者繞著走;好多領導怕出名、怕擔責,擔心成績說多了上面加擔子,而且張口閉口不是“條條框框”太多了,就是“現在的事不好干”了。反正就是各種“怕”,與市委一向倡導的敢于擔當、“跳起來摘桃子”精神背道而馳,相去甚遠。我認為這個現象不合常規,有悖常理,就把這事一直記在心間。

        

        2022年4月,裴興斌(左)在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雍川鎮楊柳村采訪。

        轉眼到了12月,好多單位開展紀律作風教育整頓。有些單位的干部在匯報工作時,不是說某個領域有紅頭文件約束,就是說某個事項沒有政策依據,一再強調“紀律紅線”踩不得、碰不得,以此證明自己某些工作沒干好是有客觀原因的,言語中甚至流露出“怨氣”“戾氣”。

        乍一看,這樣的領導干部似乎并無不妥,是懂規矩、守紀律的模范。但反觀他們的工作,許多與“紀律紅線”并不相干的事情,原本需要他們開拓創新、大膽突破,卻因他們的無所作為而原地踏步、遲滯不前。

        面對新時代千帆競發的發展局面,他們不但不反思自己的精神狀態和思想根源,反而千方百計找理由為自己開脫。結合幾個月以來的所見所聞,堵在心口的一個問題豁然開朗——這不就是拿紀律紅線當幌子,給自己的怠政懶政行為找借口嗎?

        作為黨報記者,我認為有必要拿起手中的筆,用好黨報評論這個武器,為營造昂揚向上、實干擔當的社會氛圍盡一己之力。猛然間,評論標題《莫以紀律紅線為怠政懶政找借口》就閃現在腦海里。我將想法立即匯報給社領導,社領導不僅大力支持,還鼓勵盡快動手。由于醞釀時間較長,基本框架已有雛形,僅個把小時就成文交稿,后經社領導進一步修改,很快予以刊發。

        獲獎背后的兩個密碼

        黨報聚焦社會熱點,引領社會風尚。就功能而言,新聞評論是報紙的一面旗幟。黨報評論要因時選題、應時而作、為時獻策、替時答卷。也正因為緊貼時代脈搏、聚焦社會熱點,黨報評論才有旺盛的生命力,引導社會輿論的正能量才能充分釋放。我想,評論《莫以紀律紅線為怠政懶政找借口》之所以能夠得到中國新聞獎評委的認可,可能就是因為“問題”抓得準,針對性強,戳準了社會詬病。結合這篇評論的創作過程,分享兩點體會。

        一是黨報評論要精準對焦,有的放矢。

        文章合為時而著,評論更是如此。為黨報撰寫評論,要始終把黨和人民關心的事作為自己關注的“焦點”。紀律作風是黨報評論的常用題材,但要圍繞一個題材不斷出新出彩,絕非易事。因此,同樣的題材,要寫出新意、避免人云亦云,就要下一番功夫。這就要求記者時時刻刻做個有心人,善于獨立思考,用不同的視角觀察問題,不能跟著別人走老路,嚼別人嚼過的饃。

        同樣的題材,只要角度新、立意新、論點新、論述新,照樣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,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。反之,如果視野不開闊,不能觸及社會熱點和痛點,東施效顰,亦步亦趨,說出來的話、論出來的理自然有似曾相識之感,不但讀者不買賬,預期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。所以,記者發現新聞源后,就要通過深思熟慮來洞悉現象本質,提出令人信服的解決辦法,用道理還原事實、用論述打動讀者,讓不明真相者知其原委,讓不辨是非者知道對錯,讓彷徨觀望者堅定信心。如此,評論才會擺脫無的放矢的尷尬。

        二是黨報記者要善于積累,久久為功。

        一篇針對性、思想性、說服力俱佳的新聞評論,絕非一時興起、信手拈來那么簡單。文章的背后,往往凝結著作者多年的心血,是日積月累、厚積薄發的結果。

        吃了近30年新聞飯,我早就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。日常采訪中,但凡能觸及我靈魂的東西,絕不輕易放過。心靈能感觸到的東西,新聞價值一定勝過眼睛所見。一時無解,那就沉淀,終究會有開竅的一天。

        我以前擅長寫通訊,這些年感覺自己有了一些政策積累、思想積累、閱歷積累,慢慢嘗試著向評論發力,在承擔寶雞日報部分社論、評論員文章的同時,還兼任陜西日報評論員,就更加強化了這方面的意識。在《莫以紀律紅線為怠政懶政找借口》成稿之前,我已多次針對營商環境、紀律作風等寫過類似的評論。每一次寫作前,都要重溫黨中央出臺的相關文件要求,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重要論述,力求精準把握精神要義,并到相關部門廣泛走訪,了解事實真相,掌握第一手資料。因此,也就養成了對此類問題不斷思考的習慣,擁有了相似問題的認識積淀。這篇評論所論及的事情,對許多人而言并不生疏,大家也許都已看到。我比別人只是多了一層思考,沒有輕易放過而已。

        努力做一個“有思想”的記者

        評論《莫以紀律紅線為怠政懶政找借口》的獲獎,以及產生的社會反響、發揮的輿論效應,使我對當好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又有了新的認識。

        俗話說,巧婦難為無米之炊。新聞評論的分量,往往取決于新聞線索和素材的質量。而真正有價值的線索和素材,材料里沒有,電話里沒有,辦公室里更沒有。只能像勤勞的蜜蜂一樣,到萬花叢中去采集。評論要想打動讀者,自己要有感而發;要想濺出火花,自己先靠近鋼爐。所以,記者要通過踐行新聞“四力”,不斷錘煉自己的新聞敏感性。在紛擾復雜中,通過對與錯、好與壞、真與偽、善與惡、美與丑的反復分辨甄別,不斷增強自己發現新聞的基本功。這就要善于洞悉社會現象,留心捕捉瞬息萬變、光怪陸離的社會軌跡,通過深思熟慮,透過現象看本質,揭露事實真相。

        2022年11月29日,裴興斌(右)在陜西省寶雞市麟游縣常豐鎮佛堂寺村采訪。

        最忌諱的,就是記者對司空見慣的事物總是“習以為?!薄耙姽植还帧?,甚至甘于默認,久而久之就消磨了自己的新聞發現力,致使好線索從身邊溜走,或者撿了芝麻丟了西瓜。閱歷深的記者都知道,有些有價值的好線索,恰恰是從被采訪對象或某個文件中的一句話中捕捉到的。往往不經意間的一句“題外話”,反而隱含著重大題材。

        這篇評論及以前獲得的二十多個陜西新聞獎等獎項,其靈感的觸發、線索的獲取,大都來自于新聞之外的“新聞”。我覺得作為身處基層的地市黨報工作者,只要緊貼實際,善于觀察,多動腦子,就不愁找不到好線索、好素材。

        中國記協主席何平曾經說過,一個稱職的記者,至少應具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眼光、由此及彼的眼光、從微觀中把握全局的眼光、從偶然中洞察必然的眼光。他說, “眼光”的背后,反映的是記者的洞察力、識別力和判斷力,歸根到底是記者的思維能力。若想成為有“眼光”的記者,必須是一個有“思想”的記者。

        何平主席說的“四種眼光”,高屋建瓴,一語中的。愿與各位同行共勉,努力做一個“有思想”的記者?。ㄗ髡撸簩氹u日報社產經新聞部主任裴興斌)

        秘笈帖

        1.時時刻刻做個有心人,善于獨立思考,用不同的視角觀察問題,不能跟著別人走老路,嚼別人嚼過的饃。不經意的“題外話”,有可能隱含大題材。

        2.日常采訪中,但凡能觸及靈魂的東西,新聞價值一定勝過眼睛所見,絕不能輕易放過。如果一時無解,那就沉淀,終究會有開竅的一天。

        3.真正有價值的線索和素材,材料里沒有,電話里沒有,辦公室里更沒有。要想打動讀者,自己先要有感而發;要想濺出火花,自己先要靠近鋼爐。

      責任編輯: 陳燕
     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82525